中新网首页|安徽|北京|上海|重庆|福建|甘肃|贵州|广东|广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江苏|江西|吉林|辽宁|内蒙古|宁夏|青海|山东|山西|陕西|黑龙江|四川|香港|新疆|兵团|云南|浙江
我们的微信

新疆阿克苏 绿染柯柯牙

2021-10-13 12:12:02 来源:中国新闻网
 字号:

图为9月23日拍摄的柯柯牙风景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图为9月23日拍摄的柯柯牙风景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  中新社阿克苏10月12日电 题:新疆阿克苏 绿染柯柯牙

  中新社记者 李雪峰 田雨昊

  从新疆阿克苏市区前往柯柯牙纪念馆,道路两旁数十米高的白杨迎风而立。58岁的护林员宋建江说,为种树,他险些把命丢在这里,这是几代护林员的心血。

  受访时,宋建江正站在柯柯牙纪念馆外引水渠旁的果林中。南疆秋天的阳光透过枝叶罅隙照在他黝黑的脸上,皱纹里堆满微笑。

  柯柯牙位于阿克苏市与温宿县城东北部的洪积阶地上,地势北高南低,曾因无植被覆盖,成为城区风沙危害的主源地。

  “阿克苏人民真辛苦,一天要吃两斤土,白天不够晚上补。”这是对1986年以前阿克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全区1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有三分之二是沙漠戈壁,以沙土、黏土、盐碱土等为主的土壤条件更使植树困难重重。

图为9月23日,宋建江接受记者采访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图为9月23日,宋建江接受记者采访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  宋建江说,面对恶劣环境,并非没人尝试过改变,结果却是“年年植树年年荒,年年植树老地方”。

  资料显示,早在清朝时期,就有工匠开凿坎儿井引水植树,结果却是徒劳一场;民国时期,也曾动用大量人力、物力在此挖坎儿井,却只见枯井不见水,最终放弃;上世纪60年代,阿克苏人尝试引水至此,最终却工程废弃……

  宋建江从小在距柯柯牙几十公里外的温宿县佳木林场长大,父母都在林场劳作。1987年3月,20多岁的他来到柯柯牙,开始了从事至今的种树生涯。

  “这边的土在盐碱作用下硬得像石头一样,坎土曼刨得卷了边,地上却只留下几道白印子。”宋建江说。当时,数万各族民众冒风沙啃干馕,采取抽水泡地的办法,渗透以后才挖出一个个树坑。

图为9月23日,参观者在柯柯牙纪念馆观看展览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图为9月23日,参观者在柯柯牙纪念馆观看展览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  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,还要提防人为破坏。他回忆,当时民众树木保护意识淡薄,家里挖地窝、搭牛棚、烧火,好不容易栽活的树说砍就砍。

  “心疼啊!”谈起当时感受,三十年后的宋建江依然眉头紧锁,倒吸凉气:“眼看着这些树苗一天天长起来,农民拿个砍砍子啪啪两下就伐掉了,真的就像砍在我自己腿上!”

  几年后,树苗渐壮,阻挡风沙、净化空气的作用显现出来,民众思想也逐渐转变,从偷偷砍树发展到主动植树,绿化面积越来越大。然而柯柯牙绿化工程却迎来新问题:政府主导的造林管理成本高,管护力量不足,后续资金缺乏。绿化如何可持续?

  面对资金困难,当地制定了一系列土地优惠开发政策,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建设,从单纯种植生态林转变为生态林、经济林并重,逐渐形成“以林养林”模式。

  在柯柯牙纪念馆中,记者看到五幅卫星遥感影像图和一座大型沙盘,清晰记录了阿克苏荒漠绿化以柯柯牙为开端,从“没有绿”到“一抹绿”再到“连片绿”的变迁。

  数据显示,从1986年至1996年,阿克苏人用十年时间完成人工造林3.3万亩;2006年完成人工造林6.55万亩;中共十八大以后,完成人工造林90余万亩。30多年累计造林120余万亩。

  谈及未来,即将退休的宋建江表示,种树脚步永不停歇。“因为这是造福子孙的事业。”他说。(完)

(编辑:袁晶)